秋风渐凉,秋韵悄然至,梧叶默默地映着皎洁的月光。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是标志着秋天开始的一个重要时刻。当夜幕降临,天空中挂满繁星,梧桐树下的落叶随风飘舞,仿佛在述说着季节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这个时刻,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宁静,仿佛是生命的另一种美好转变。愿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享受着秋天独有的宁静与美丽。
来源:人民日报图④:每到立秋,随着果蔬成熟,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古村开始进入“晒秋”的季节。“晒秋”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六一直持续到九月初九,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图为篁岭古村的“晒秋”景象。婺源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照片)
图⑤:立秋时节,各类候鸟进入回迁季,越来越多的鸟群飞抵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成为海滨湿地一道美丽的风景。图为栖息在城阳区河套湿地的黑翅长脚鹬。王海滨摄(资料照片)
图⑥:初秋时节,天高云淡,秋夜的苍穹晴朗透明。图为初秋的星空之下,通往长白山天池的山路灯光明亮,宛如长龙。卓永生摄(资料照片)
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公历每年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的时候进入立秋时节。今年8月7日为立秋日。
“(大暑)加十五日斗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
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早晚有了凉风和露气,表明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了,所以立秋可以看作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树叶飘落,是秋天的标志之一,负载着秋天的诗意。“一叶梧桐一报秋”,人们之所以青睐梧桐,可能是因为此木为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大,变化显而易见,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夏秋交替时的差别。
新秋垄香禾半熟
“立了秋,挂锄钩,消消闲,等秋收”。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就可以收割了,北方地区也有“立秋果,处暑桃”的说法,在山东、上海等地“立秋十日吃早谷”,安徽等地则是“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此时各种春播、夏播作物开始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立秋还是许多作物播种的好时机。“立秋栽晚谷”,晚稻可以移栽到田里了;“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晚季小米在立秋之后还可以播种;绿豆、大白菜、大葱、芋头等作物也可以赶在立秋前后抢种。
风烟做出秋模样
从古至今,立秋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点而受到重视,在民间也留下了很多风俗。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贴秋膘”和“啃秋”。
夏天时人们往往食欲不好,“苦夏”过后会消瘦,所以要趁着天气开始凉爽,吃肉食来补充一下,“以肉贴膘”。还有些地方,讲究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或香瓜,称为“啃秋”。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苦夏”,很多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在饮食上还要注意“增酸”,以加强肝脏功能,例如多吃些苹果、葡萄、柚子等。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之秋,虽有意而无形,但从今日始,秋讯已到,暑热将尽,凉爽又怎会太远?
处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8月22日、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的时候进入处暑时节。今年8月23日即为处暑日。
七月流火,天气渐凉,处暑是一个标志着暑气将散,由盛夏走向初秋的过渡性节气。处暑时节,“早晚凉”的天气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农谚中也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的说法。
玉宇频来处暑风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到了处暑,秋风秋雨带来更为明显的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介绍:“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尤其是在雨后,更是“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就是说,鹰在这个时候已经感觉到秋的肃杀,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木即将凋零;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且看禾黍熟秋天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家家户户整理粮仓准备收割。
“处暑立年景”,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累积。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春玉米大多开始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也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棉花也进入了吐絮收获期,玉米吐丝、大豆结荚、薯块膨大,一派盎然生机。
四序最喜新秋时
处暑是一个由夏入秋的转换时期,大自然开始呈现萧瑟的气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此时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悲凉的心境。但秋天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情,也有“离离暑云散”的辽阔。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此时暑热渐渐退去,天上的云彩也不似夏日那样厚重成团,显得格外悠闲自在,因此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此时不妨走出户外,徒步郊游、登高望远、观云抒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个成熟与丰收的季节。
(本报记者孟扬、曹怡晴)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
秋韵悄然至 梧叶映月光(二十四节气)
立即下载